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平台:电影红花会(dyhonghuahui)
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即将于3月20日公映,日前片方举办了影片的媒体看片会,真实感人的故事和刘德华的演技均获得影评人的点赞,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影评人们如何评论这部电影:
平凡之路上一个父亲的执念
文/梦见乌鸦
刘德华在《失孤》中的表现让人吃惊,这里不再讨论其民工一般的扮相和布满老茧的双手,电影里他把一个父亲的执念演绎到入木三分。15年的寻子过程,对他来说是人生的征途,那种漠然的表情写满了沧桑,当他得知“儿子”的下落后那种期盼的眼神,颤颤巍巍的步伐,随后得知找错人之后那种失落与悲凉,甚至打算蒙骗自己而要回自己的“儿子”时的表现,更让人体会到多年以来他的辛酸。当他与井柏然同路而行的时候,刘德华与井柏然饰演的曾帅结伴而行那一刻似乎体会到了作为一名父亲的感受,承担起了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当曾帅找到自己的亲人后,刘德华在片中第一次落泪,究竟是感动还是有些失落?作为一名父亲他有感于亲人的相会,但也明白路上短暂的“父亲”生涯也会随着他人的团聚而结束。这是一部刘德华撑起来的电影,《失孤》用了深入浅出的笔墨去刻画这个角色,让观众真正走进角色的内心,哀而不伤,悲而不凄,抒发出更深厚、更有韵味的情感,形成最贴心的抚慰,送给那些与亲人失散的父母和孤儿。
当骨肉被隐匿世界渺渺
文/鱼为
从来没有任何时候,觉得夹裹在扰攘人群中随波逐流的刘德华是那样的孤独无助,影片前十分钟几乎毫无台词,即使在渡轮上因他而起的吵架,都像是被他隔绝在世界之外,成为事不关己的画外音,而他胡茬唏嘘挂满沧桑又面无表情的,抓紧生命一样抓紧胸前的挎包,递出里面失踪十五年之久儿子的照片,将此散发给每一个身边的人,像之前千万次做过的一样,孤独无助到麻木。摩托车、笔记本、挎包、寻人启示单、泡面、胡茬……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很长时间都在传递着一个父亲“失孤”之后的心情——因为失去所以孤独。但紧追上来的井柏然却带给影片新的情感,让刘德华恍如失而复得忍不住想要亲近的情感——摩托车后座上的刘德华热不住将手环住了他的腰。有个片段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是两人前后走在闹市中,转身忽然找不到对方的时候,刘德华大声训斥,真的是害怕了再失去,而井柏然也大声的埋怨,是因为害怕了再被丢失。还有之前的那次,两人洗完澡,躺在椅子上的刘德华把腿压在井柏然的身上,说:你的家人睡觉时也怕你会丢掉吧……那一刻,如父如子,如痴如醉……
千山万水何尝不是一种靠岸
文/铁任
从东方人的情感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片尾,雷泽宽问僧人,我能不能找到他啊?他是不是还活着啊?僧人大概的意思是说:找到是缘起,找不到是缘尽。你坚持到了,便有相见之时。佛家的禅语是大智慧,不会执着于具体的答案。天亮后,雷泽宽再次上路,行驶在无尽的路上,渐渐隐入那一片天地的无尽生命之中,那一条路对他来说,是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靠岸。
那些光影中的骨肉分离
文/战台烽
2014年9月10日,公益电影《有一天》公映,影片由十部短片组成,其中包括打拐题材的《回家的路》……2014年9月25日,电影《亲爱的》公映,影片不仅直面了失子家庭的撕心裂肺之痛,而且也触及到了偷子家庭在得而复失之后的沟壑难平……2015年3月20日,电影《失孤》行将公映,一个丢失了儿子的父亲,和一个从小被拐卖的青年,共同踏上了千辛万苦的寻亲之路……半年的时间内,三部与拐卖儿童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接踵上映,这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是一件可以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在电影的娱乐化功能被无限放大的今天,能有这样一批充满社会责任感,深刻挖掘人性的善恶的作品,所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公众对拐卖儿童这一人性罪恶的更强烈关注,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起到警醒犯罪、动员监督的作用。当然,民间也早已构筑了一道强大的联动网。
在电《失孤》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刘德华扮演的雷泽宽只是一介平民,他的寻子之路尽管辛苦,但并不孤单,因为他懂得使用互联网,而那里,有千千万万的同命相怜者,以及热心相助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寻子网络,大家互通信息,互为帮助,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会投入百倍的热情,这是最令人感动的关怀力量,你虽然是一个人寒来暑往各地奔走,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来自民间的真诚互助。
当然,几年来在微博微信上的#随手拍解救被拐卖儿童#行动,也显示出了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如今,相关题材的电影的上映,也将拐卖儿童的话题,推向了全社会热议的广度,电影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其一是唤醒罪犯的良知;其二是减少儿童买卖,俗话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儿童被拐卖,很多情况下,就是一个供需的问题;其三是能启发行程遍布全社会的人工“电子眼”,令罪恶无处可逃。当然,这些,只是影片之于现实世界的功能性价值,其实战台烽更想感受的,是在一部影片中,这些“断、舍、离”的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内心触动。
骨肉分离,是一种切肤之痛。许多年来,有关寻亲的、告别的故事,总是此起彼伏的一次次敲打观众的心弦,勾起观众的泪点。在一定程度之上,“生离”又往往会大于“死别”之疼,只是因为,生离虽然还有希望重逢,但渺茫的可能,既不能诞生奇迹,又无法让人放弃,就这样牵绊着,最是痛苦,而死别虽然遥遥无期,却一了百了,反倒有种解放了的轻松。所以,多少年过去,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影像世界,那么多的“撒手人寰”场景,都渐渐变得模糊,却有几个锥心的找寻,久久难忘。
那些刻画父母亲情感人电影:
《英雄儿女》(1964)、《小花》(1979)
其实,革命电影年代,也有手足离散的故事,将这样的情感,附着在战争岁月中,剧情就会显得格外曲折且充满人性,比如说《小花》中两个小花与两个家庭的故事,《英雄儿女》中王文清与亲生女儿王芳的重逢等等,一定给老一辈电影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饱含着革命情怀与战争主义的情感,必定要为所谓主旋律主题让步,太高尚的情怀,反倒会降低的情感的共情程度,但是打鸡血的效果,还有足够强劲。
《望乡》(1974)
阿崎婆少女时代便被卖去南洋做娼妓,但心向祖国,心向家乡,她属于比较幸运和坚强的一员,能够勇敢的返回日本度过余生,但是那些曾经相依相伴的姐妹们,却很多都客死他乡,尽管连墓碑上的名字都不敢用自己的真名,墓碑却朝着祖国的方向。这是一种非常极致的怀家念国却又耻于接近的复杂情感,生与死之间,只是一根飘零的浮萍,是最典型的生之无奈,死之眷念。
《咪咪流浪记》(1977)
改编自《苦儿流浪记》的日本动画,如今给众多70、80后留下深刻记忆的,却只有了当年孙佳星演唱的中文版主题曲《找爸爸》,这是一部令人看下去欲罢不能的动画片,咪咪是一个坚强的男生,有着一个苦难的童年,但他的勇敢在于,毫不气馁的走上了寻找亲生爸爸的道路,尽管这一路还遭遇了更多的告别,狗狗小乖,和蔼的彭师傅……但风雨兼程总能见到彩虹,他的角色,就是《失孤》中少年版的井柏然。
(1991)
一部反思战争与人性的作品,日本侵华战败后匆忙逃跑,遗留下来的孩子却被有着血海深仇的中国农民收养,更具戏剧性的情节是,孩子长大后赴日交流,却被亲生母亲认出,两个国家,两个妈妈,揭开了那段血腥的疯狂的但又万般荒唐的历史,其实,在战争的机器下,人人都是受害者。
《海洋天堂》(2010)
患有绝症的单身爸爸带着有自闭症的儿子相依为命,但却无法陪伴他继续行走未来的人生,抛弃他,还是在生前尽量安排好他的未来,都是纠结的选择,特别是片中父亲所实施的,和儿子一起溺亡的行动,令人感到锥心的痛,“爱你爱到杀死你”虽然极端,但却合理,合理到让人全身冰冷,这是整个社会的病,还要慢慢治。
《如父如子》(2013)
出生的时候,孩子被抱错,养大了被发现之后,又要换回来,这样的新闻真的不少,尽管有的完璧归赵,有的维持的原状,但抱错了的事实一旦被发现,就不可避免的在两个家庭中间出现了一把双刃剑,谁也不会是赢家,更需要关注的,还有两个无辜的孩子,对他们而言,养育之恩与血缘亲情,无论怎么选择,都是痛。
《亲爱的》(2014)
一个孩子,两家的痛苦,尽管一家是飞来横祸,另一家是咎由自取,但每个女人内心的母性,却都是一样的平凡而伟大,只是,都被“拐卖儿童”这一惊天大恶所戏弄,丢失的孩子,就成了一颗珍珠,成了众人争抢的宝。这是一部反血缘的影片,导演并没有从孩子归属的理性角度来予以评判人性的善恶,而是仅仅抓住了“谁比谁更虐”一路狂奔。
《妈妈再爱我一次》(1989)
经典的虐心大作,哭伤了几代人,影片的讨巧在于充满草根负能量,豪门的飞扬跋扈,穷困母子的孤单无助,撕心裂肺的骨肉亲情被强拆,年幼的儿子为寻母几近丧命,失子的母亲又因此成为疯妇,母爱永远是伟大到奋不顾身的疯狂,但所有的悲剧也源于各方的较劲,如今再看,会觉得,如果豪门接纳了母子两人,或者母亲会觉得儿子回到父亲身边会有更好的生活和发展,就都不会如此极端的惨烈。
本文来自作者[冰巧]投稿,不代表酷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osku.vip/shenghe/2025sop04-1324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酷展号的签约作者“冰巧”!
希望本篇文章《苦儿流浪记读后感(影评人集体评失孤那些光影中的骨肉分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酷展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