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会谈,顾名思义就是不让外人知道的会谈,国共两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过三次秘密会谈。
邓小平、杨尚昆、蒋经国都认为,要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
而往返两岸的国民党谈判代理人是沈诚,他曾担任国军少将,曾担任蒋经国的机要秘书。
邓小平亲自在沈诚面前,详细解释了一国两制。
三次密谈的意义在于:两岸放下强硬政策,停止强硬的武力口号。大陆这边不提解放台湾,台湾那边不提“反攻大陆”两岸放下武装对峙,从解放台湾变成祖国统一,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
三次密谈之后,杨尚昆写信函,邀请国民党派出代表正式谈判。
蒋经国在台湾,接到了杨的信函之后,对沈诚说:“弟,你辛苦了。”
沈诚一听这话热泪盈眶,辛苦数年犹如“空中飞人”心血汗水换来了回报,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关于此事的详细经过,要从1978年12月18日说起,那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时刻,转折了历史进程,开始全面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向海峡对岸的台湾,释放了诸多善意的信号;而国民党的蒋经国,自然注意到了这一点。
自从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剑拔弩张三十多年,第一次有政治上的暖风,吹拂战争的枪炮。
结束武装对峙的时机到了,从大陆这边来说,报刊媒体提及“解放台湾”的字眼越来越少。
可问题是,如果“解放台湾”的政策放下,该用什么政策来代替呢?
邓小平在会见外国领导以及文艺界代表的时候,尤其是会见缅甸总统吴奈温的时候,他说:“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我们会尊重台湾的现实。比如,台湾的某些制度可以不动,美日在台湾的投资可以不动,那边的生活可以不动。”
邓小平讲到最后,重点强调大陆的政策,很多东西可以不动,但必须要统一。
大陆这边,呼吁海内外的骨肉同胞,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强调爱国不分先后,强调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代替“解放台湾”政策的,则是祖国统一,而且希望是和平统一。
紧随其后的,便是著名的《告台湾同胞书》这是中国大陆第五次发表类似文章。
第一次发表1950年,内容是解放台湾。
第二次发表是1958年,金门炮战之后,毛泽东亲自撰写,彭德怀亲自署名,要求两岸解决台湾问题,不能让西方插手。
第三次是要求两岸团结一致、第四次的发表没有正式对外公开……
而咱们本篇要讲的第五次发表,重点便是结束武装对峙。
(告台湾同胞书)
徐向前元帅亲自发声明,结束岛屿之间的炮战。
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除了武力手段之外,还有和平统一的道路可走。
大陆这边希望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交流、结束分裂。
外界解读第五次的《告台湾同胞书》则将其称之为:大陆对台湾最早的政策转变。
三通也就是通船、通邮、通商业。
邓颖超在会见日本高官的时候,解释过《告台湾同胞书》,邓颖超表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大陆这边愿意同台湾有关方面合作,包括蒋经国先生在内进行商谈。
很显然,大陆这边释放了足够的善意,希望结束两岸的“隔绝”状态,开展多方面的来往。
1981年9月的月底,叶剑英元帅提出了著名的“叶九条”,希望两岸进行对等谈判、实现统一、两岸交流、探亲旅游……台湾可保留军队、中央不干预台湾事务、台湾各界参与国家管理……
邓小平、邓颖超、徐向前、叶剑英所提出的新政策,简而言之就是民族大义、祖国统一、第三次国共合作。
反观台湾的蒋经国,该如何回应大陆对台的新政策呢?
海内外的侨胞同胞,自然密切关注着中央的新政策,欢迎用和平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于是都要求台湾的蒋经国,顺应历史大势;要求蒋经国积极响应,结束军事对抗。
很多的国民党元老,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宽厚政策,自然也希望蒋经国做出和平的回应,顺应统一的历史大潮。
与此同时,台湾那边的媒体,也看到了大陆的和平诚意,尤其是看到“解放台湾”的官方政策暂时消失,所以纷纷要求蒋经国拿出诚意,不要再“深闭固拒”。
1981年3月到4月,国民党召开了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海内外同胞都密切注意这次会议,期待蒋经国回应大陆的和平统一方针。
蒋经国在会议上提出:“建设台湾、保持安定、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蒋经国不再提及“反攻大陆”也不再提及“复兴建国”之类的口号,将统一当做政治问题,而非军事手段。
(蒋经国)
在会议上,蒋经国明确提出了统一的方法,应该由政治、社会、经济方式来完成,而不是通过武力。
国共两党都先后释放出积极信号,这为之后的谈判,铺平了道路。
既然要放下武力、既然要谈判、既然要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蒋经国开始思考,谁来代表国民党去大陆谈判呢?
大陆这边也在思考,该如何跟蒋经国谈判呢?谁来充当大陆和台湾的信使呢?
而这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蒋经国曾经的机要秘书——沈诚。
关于沈诚的背景,说起来颇为复杂,1921年出生于浙江,毕业于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沈诚生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在蒋经国的青年军当中担任师长、获得过少将军衔、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担任蒋经国的机要秘书。
沈诚退职之后,离开台湾去往香港,开办了《新香港时报》,他本人担任社长和总编辑。
也就是说,沈诚跟台湾渊源很深,身份是香港媒体人,故乡是大陆的浙江。
而沈诚在香港做新闻,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选中,也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两岸谈判的信使。
有了以上铺垫,大陆和台湾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寻找谈判的合适契机。
1981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计划在10月10日,举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纪念大会,广泛邀请海内外人士参与。
中共这边的领导亲自发邀请函,名单当中有蒋经国、宋美龄、蒋纬国、何应钦、陈立夫、张学良……
大陆邀请国民党元老,回到故乡探亲,并且对蒋经国明确表示,愿意谈心当然好,暂时不谈也欢迎。
在中共的邀请嘉宾当中,便包括了身在香港做媒体的沈诚。
8月,沈诚收到了商界朋友转交而来的“邀请书”,内容清清楚楚地写着,邀请他去北京,参加10月10号的辛亥革命纪念大会。
而且邀请书的署名,是解放军的开国元帅叶剑英,当时叶帅担任的职务是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
沈诚自从败退台湾、自从移居香港、一直思念故乡浙江,游子漂泊在外,牵挂着烟雨江南。
沈诚很想回家看看,但想到他的特殊身份,心里又犹犹豫豫,到底要不要去北京呢?到底要不要去浙江故乡呢?
思前想后,沈诚决定先去台湾一趟,先请示蒋经国。
紧接着,蒋经国在台湾见到了沈诚,听完了对方的讲述之后,他说:“既不鼓励亦不禁止……”
这句话不言而喻,沈诚身为蒋经国曾经的机要秘书,自然听得懂什么意思。
而且蒋经国又说,如果沈诚去大陆的话,记得去奉化溪口看看,能拍照片最好。
众所周知,奉化溪口是蒋介石的老家,是蒋经国的故乡,那里有保护完好的蒋家祖坟,和蒋家老宅。
不难想象的是,沈诚启程去大陆,到了中国首都之后,自然有人热情迎接,方方面面都体贴照顾。
沈诚的身份虽然是媒体人,但也是曾经的国军少将,又做过蒋经国的机要秘书,身份分量自然是够的。
叶剑英元帅在北京,亲自接见了沈诚,畅谈许久深入交流,探讨第三次国共和谈的可能性,释放了足够多的善意和诚意。
而邓颖超随后也接见了沈诚,探讨了两岸的未来,希望实现和平统一。
沈诚经验丰富,他了解蒋经国,也了解台湾那边的情况,他回应说:“今天台北的气候,还不是谈判时机……”
大陆官方专门安排人,带沈诚去浙江游览,自然也去了奉化溪口,去了蒋家老宅。
沈诚拿出照相机,拍摄了一张又一张的照片,尤其是蒋经国的祖宗坟墓,和蒋介石的故居。
以上便是,国共两党在八十年代的第一次密谈,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沈诚所拍摄的照片,深深打动了蒋经国,勾起了小蒋内心对故乡的思念。
再看大陆这边,万事开头难,首次秘密会谈之后,前后经过上报到了邓小平那里,邓小平认为两岸虽然有争论的地方,但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都反对台湾“独立”这一点是两岸的共识。
但邓小平担心的是,等大陆这边的老一辈不在了,大陆下一辈能坚持一个中国,但台湾那边老一辈不在了,下一辈能否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吗?至少客观上能不能坚持?这些都是很难说的。
所以,邓小平希望趁着老一辈领导人还在,就早做打算下定决心,先实现国家统一。
第一次密谈过后,大陆这边希望祖国统一,但台湾那边的蒋经国却沉默应对。
大陆通过沈诚得知,蒋经国暂时并没有公开和谈的意图。
1982年7月24日,大陆这边的廖承志站了出来,他跟蒋家渊源很深。
从辈分上来说,廖承志的父亲是廖仲恺,母亲是何香凝,乃民国的开国元勋,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
廖仲恺和孙中山
历经乱世硝烟,廖仲恺壮志未酬,蒋介石也撒手人寰。
从身份来说,廖承志当时担任的职位,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无论是前朝还是今朝,廖承志说的话,在蒋经国那里都是有分量的。
为应对蒋经国的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廖承志写了一封亲笔信,呼吁蒋经国顺应历史大潮,实现国家的统一,此乃千秋功业。
廖承志的信很长,文言文用得较多,前后大概意思如下:
唯有两岸统一,才能避免骨肉分离之痛,台湾的各位前辈,也能自由往来两地。
廖承志说:“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
(廖承志)
针对蒋经国所提出“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理论。廖承志说:“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偏安之局,焉能自保?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信写到最后,廖承志表示,他年龄已经大了,更加思念以前的老朋友,如果蒋经国方便的话,他愿意去台北那边探望。
一封信从大陆送到台湾,蒋经国看到之后,则开始思考两岸对等谈判。
这是蒋经国的重大转变,因为他以前遵循的政策,是永远不跟大陆那边谈判的。
之所以转变,是因为一系列局势的变化,国民党越来越孤立,遭受各界的批评越来越多,照这样下去后果很严重,这让蒋经国意识到,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既然国民党要跟大陆接触,该采用什么方式呢?
1986年,蒋经国自然想到了沈诚,于是亲自对沈诚说,拟定一个方案出来。
于是乎,沈诚写了“国是建言”的初稿。
蒋经国看到之后,改了其中的部分内容,写成了“国是建议备忘录”送达北京。
这里所说的蒋老先生,自然指的是蒋介石。
不同的是:观点不同、意识形态相互执着、制度结构分歧。
相同的是:国家第一和民族第一的共识、和平共存的共识、和平统一的共识、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
北京这边收到了台北的“国是建议备忘录”之后,自然是倍加重视,认真研讨里面的内容。
1987年3月,北京这边第二次邀请沈诚,进行更加深入的当面会谈。
以当时的形势来说,这次会谈自然也是内部的,说白了也就是秘密的,不被外界所知的。
沈诚又一次收到了北京发来的邀请,于是他先去了台北,向蒋经国请示。
连沈诚本人也想不到,赋闲多年又添新职,再一次为民族为国家而奔走,只感觉肩膀上的责任更重了,祖国统一,万斤重担。
当蒋经国见到了沈诚之后,他认为现阶段来说,要台湾要采取“官民有别”的方针。
大概意思就是,沈诚领了蒋经国的命令,去跟大陆那边深入接触,但名义上属于是民间的接触。
而蒋经国对沈诚的大陆之行,名义上是: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
相比于之前的不谈判不接触之类的强硬口号,新的不鼓励不压制,有了很明显的改变。
到 3月14日那天,沈诚在北京接到通知,去见大陆的领导人杨尚昆,进行内部的交谈。
杨尚昆会见沈诚之后,他首先询问的,是蒋经国看到“国是建议备忘录”之后,当时有什么反应?
沈诚则结合自己跟蒋经国的多次交谈,他对杨尚昆说:“经国先生虽然没有表达正面的意见,但可以看到他还是认可的。”
杨尚昆说:“国共两党在历史上看来,合则两利、国家兴旺;分则两败俱伤、国家衰败……”
杨尚昆敬佩蒋经国能秉承蒋老先生之民族大义,坚定一个中国政策;也希望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这里所说的蒋老先生,自然指的是蒋介石。
沈诚则希望大陆这边,拿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腹案(意思就是内心考虑、没有公开的方案)。
有了腹案之后,他沈诚去台湾之后,好向蒋经国请示机宜(意思就是合适的时间和事理)。
(杨尚昆)
大陆这边自然早就有了腹案,杨尚昆谈了两点:
第一,不能以两个“政府”来谈判,而是要以两个党的身份来谈判,这样才是对等,而且党和党之间谈判灵活多便。也体现了对国民党的尊重。
第二,先合作再统一,让两岸人民能够便利交流,进而实现团结,两岸各有所长,相互合作。要先振兴实业,先发展经济,慢慢再求政治上达成国家统一
杨尚昆的一番话,正是沈诚想要听到的,所以他非常的满意。
再有就是,杨尚昆的地位众所周知,他所说的这番话,是极具分量的。
沈诚晚上坐飞机回到香港,迫不及待的便联络台北,将自己当天的密谈经过,原封不动报告给了蒋经国。
没过多久,台北那边联络香港的沈诚,说蒋经国同意谈判,同意“两党对等谈判、中央层次”的模式。
经过国共两党的两次密谈、经过沈诚的从中传达、证明两岸两党的正式谈判时机成熟。
所以北京这边的中央领导,写了一封密信发到台北的蒋经国手中。
蒋经国接到密信之后,他心里依旧放不下戒备,再加上国民党内部有人反对,所以他希望在技术上,大陆有个具体的表达……
沈诚得知之后,则将此事转达给北京。
接下来,便是第三次国共秘密谈判,邓小平亲自接见沈诚,深入探讨了第三次国共合作,回应蒋经国的“技术上具体表达”。
邓小平对沈诚说:“实行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问题。”
因为过去的种种历史原因,港澳台至今(1987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而大陆自然会从实际出发,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来实现祖国统一。
这便是后世所熟知的一国两制。
大陆是社会主义,港澳台完全可以搞资本主义,前提是祖国统一。
沈诚听完一番话,尤其是听到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之后,心里非常非常的感动。
谈话结束,沈诚满怀信心的,以最快速度联系了台北。这便是国共两党,在八十年代三次秘密谈判的前后经过。
3月25日,杨尚昆致函蒋经国,正式邀请蒋国民党代表,来北京谈判。
杨尚昆的信函,经由沈诚之手,带到了台北。为了让沈诚安心,所以杨尚昆并没有把密函封口,这样便能让沈诚看一遍。
根据沈诚的回忆,信封是黄色牛皮纸,里面写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十个红色的简体字。
信纸的的公笺上,也写着中共中央办公厅,信函开头是:
经国先生大鉴:近闻先生身体健康,不胜欣慰! 沈君数次来访,道及先生于国家统一之设想,昆等印象良深……
在信里,杨尚昆谈了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主张通过国共平等谈判,希望这一代人实现统一大业。
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邀请国民党代表,去北京进行初步协商。
信函的末尾,写的是:望早日决断,书不尽意,临颖神驰,伫候佳音。
当蒋经国接到了信函之后,他握着沈诚的手说:“则明弟,你辛苦了。”
沈诚听完热泪盈眶,而“则明”二字是他的号。
多年来,沈诚往返于两岸,飞了数个来回,努力换来了回报,完成了历史所赋予他的使命。
蒋经国看完信函,在7月14日对外宣布,废除台湾“戒严体制”。
号称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戒严,终于在三十八年之后结束了。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便是蒋经国扫除两党谈判的障碍,然而他却败给了病魔。
1987年9月,蒋经国久病初愈,沈诚去台北探望。
蒋经国说:“我正研究他们来的那封信的处理问题。信已给老夫人看了,她表示好好研究一下再作决策。”
沈诚想让蒋经国做出具体的规划,这样他便可以去大陆,向北京那边捎信。
蒋经国则说,主动在他们,回信是次要,重要是下一步工作如何开展。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蒋经国的确做了详细计划,选定人员组成班子,准备去跟大陆谈判。
然而蒋经国病情恶化,1988年1月13日去世,这导致两岸之间的秘密接触中断,这也成了蒋经国的一大遗憾。
而更遗憾的是,九年之后邓小平长眠,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没能实现计划已久的伟大事业。
后记:
我们不能说,如果蒋经国还活着,会怎样怎样,因为历史没有如果。
相信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完成国共两党先辈的遗愿。
本文来自作者[听曼]投稿,不代表酷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osku.vip/shenghe/2025sop04-1118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酷展号的签约作者“听曼”!
希望本篇文章《伫候佳音(80年代)》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酷展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秘密会谈,顾名思义就是不让外人知道的会谈,国共两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过三次秘密会谈。邓小平、杨尚昆、蒋经国都认为,要推动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往返两岸的国民党谈判代理人是沈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