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孩子学习的App里怎么乱七八糟? 内容低质、收费失当、过度娱乐化、虚假宣传、付费陷阱、违法违规采集信息……近年来,教育类App鱼龙混杂,给师生和家长带来严重困扰。全国政协委员李孝轩建议,严厉打击教育类App违法运营行为,未经教育部门备案的APP,严禁入校或上线运行;加快推进教育类App分类管理;加快建立教育类App“黑白名单”制度;压实各责任主体的监管责任,“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央视网)
近些年来,教育类APP快速发展,其品类和数量,都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而与此同时,与之相关的乱象也频频爆出。整体而言,教育类APP市场,存在着小、散、碎的典型特征。不同于通讯、社交、短视频等领域的“高集中度”和“巨头化”结构,教育类APP,可以说非常细分、非常割裂。并不存在太多具备广泛号召力和普遍通用性的“超级教育APP”,更多的是小切口、差异化的中小型APP,这里面,固然有“小而美”的,却也难免泥沙俱下。
教育类APP之多、之杂,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此类APP,很多看似是低质的、重复的,但往往是各有各的活法,甚至局部还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相比于其他赛道的APP,教育类APP更容易出现“小厂逆袭”和“地盘割裂”的反常现象。这里面的玄机,实则就是极致的场景下沉。某些不知名APP,往往就是能够获得青睐,被一些学校“强制要求使用”——其间,相关利益方不遗余力、暧昧不清的“公关式地推”,衍生了种种问题和争议。
毋庸讳言,现实中某些品相一般、身份可疑的教育类APP,并不是靠着产品力打开市场,而是通过走偏门强加于人。有鉴于此,李孝轩专门提到,“未经教育部门备案的APP,严禁入校或上线运行”“谁选用谁负责”,也就可以理解了。其核心逻辑,就在于强化前端集中把关、硬性筛选,降低校长等关键人“被游说弃防”“一言堂拍板”的情况。这里面,一个关键性的制度构想,就是“黑白名单”制度,也即学校只能在“白名单APP”里择优选用,这可极大压缩寻租空间。
“APP进校”,一般都不涉及经费采购,所以通常都不用走公开招标流程。其看似免费给师生使用,但是经常夹带私货、大搞增值服务,校方为此背书,很大程度上约等于“变相让学生掏钱”了。以往,教育类APP进校,经常是点对点“各个击破的”,关键少数拥有主导性话语权,这里面内含巨大的道德风险。很多家长吐槽的“明明是很垃圾的APP,可学校却非要用”,往往就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此而言,治理教育类APP违法运营行为,筑牢规则防线,严把其“进校关”,理应成为优先事项。
本文来自作者[威娟]投稿,不代表酷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osku.vip/twkp/2025sop04-884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酷展号的签约作者“威娟”!
希望本篇文章《软件教育(封面评论丨规范教育类APP运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酷展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蒋璟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