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指未经核实、随意传播从路边听到的言论,强调信息的不可靠性与传播的轻率性。含明显贬义,常与“以讹传讹”连用,警示对信息需审慎求证。
典故出处
《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孔子批评不辨真伪、随意传谣的行为,将其视为道德缺陷。
汉代王充《论衡》深化此义:“世俗传文,多失其实;道听途说,妄生虚言。”
语义流变
- 先秦:侧重个人道德修养(如《荀子》“流言止于知者”)
- 唐宋:扩展至史学批判(如刘知几《史通》斥野史“多涉道听途说”)
- 明清:融入司法戒律(《大清律例》规定“道听途说告人罪者反坐”)
联合式结构
- 道听:在路途偶然听闻(非正式信息源)
- 途说:于行程间随意传播(缺乏验证环节)
组合凸显“信息获取与传递的双重随意性”,较“捕风捉影”更具行为链完整性。
修辞特征
叠用“道”“途”强化空间流动性,暗示信息在流动中失真,与“凿凿有据”的静态确证形成对比。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捕风捉影、三人成虎、以讹传讹、空穴来风
反义词:耳闻目睹、言之有据、铁证如山、信而有征
用法示例
1. 历史批判引用
- 《汉书·艺文志》评小说家流:“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奠定传统对稗官野史的偏见。
- 顾炎武《日知录》:“采铜于山,岂若买旧钱充铸?史家若道听途说,何异废铜铸器?”
2. 文学形象刻画
-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那些小厮们道听途说,编出多少谣言,说琏二奶奶如何歹毒”,加速尤二姐悲剧。
- 鲁迅《谣言世家》:“谣言世家的子弟,是以谣言杀人,也以谣言被杀的”,揭示道听途说的暴力性。
3. 现代语境警示
- 防疫宣传:“微信群道听途说‘特效药’,老人误服消毒剂险丧命”。
- 学术规范:“论文引用维基百科属道听途说,须核查权威文献”。
文化内涵
- 儒家慎言传统
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修辞立其诚”《周易》共同构建语言伦理体系。
- 史学求真精神
章学诚《文史通义》倡“史德”,痛斥“采道路之传闻,入文章之纪载”,呼应孔子原旨。
- 法律规训延伸
《唐律疏议》设“诬告反坐”条款,明清讼师秘本皆告诫“勿以道听途说兴讼”,体现法律对谣言的制度性约束。
易错辨析
1. 语义泛化
- 错例:“记者采访路人属道听途说”(混淆“随机抽样”与“不实传播”)
- 错例:“学者田野调查记录民间口述史被批道听途说”(误判学术方法)
2. 结构误改
- 错例:“途听道说”(破坏成语固化结构)
- 错例:“道听图说”(误写同音字,丧失空间隐喻)
3. 褒贬倒置
- 错例:“他道听途说收集市井智慧”(强行赋予积极义,违背成语贬义属性)
跨文化对照:西方对应概念
Hearsay(传闻证据),
Chinese whispers(传话游戏),
核心差异:中文强调传播过程的不负责,西方法律术语侧重证据效力 |
扩展知识
- 谣言传播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谣言公式:R(谣言强度)=(重要性)× A(模糊性),解释道听途说的生成机制。
- 新闻学关联
新华社《新闻报道禁用词》明确要求“禁用‘据说’‘网传’等道听途说式表述”,体现职业规范对成语内核的继承。
总结
“道听途说”如同一面穿越千年的照妖镜,照见信息传播中永恒的人性弱点。从孔子掷地有声的“德之弃也”,到今日网络空间的谣言治理,其警示意义历久弥新。使用者当铭记:真相不在奔走的路途,而在深耕的智识。
例
考古队深入羌塘无人区,牧民道听途说的‘神秘古城’,原是风蚀岩群的误会——这恰是现代版道听途说的祛魅:卫星遥感技术正将传说钉回地理坐标的十字架上。
本文来自作者[碧彤]投稿,不代表酷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osku.vip/twkp/2025sop04-812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酷展号的签约作者“碧彤”!
希望本篇文章《道路传闻是什么意思(中国文化)》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酷展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指未经核实、随意传播从路边听到的言论,强调信息的不可靠性与传播的轻率性。含明显贬义,常与“以讹传讹”连用,警示对信息需审慎求证。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