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个演员叫什么?”“搜一下。”
“这道菜怎么做”“搜一下。”
从什么时候开始,搜索引擎变成我们的百科全书了?
就在前几天,搜索引擎必应(Bing)在自己「菲利普亲王」条目信息框中做出更新,说这位 99 岁的女王伴侣已经去世(实际上并没有)。
媒体的嘴很毒:「必应在某些功能上还是遥遥领先 Google 的啊,比如说传播死讯」。
那条消息数小时后才被撤下,期间被网友传了遍。一部分人是调侃,另一部分人真的相信了。
浏览器中的搜索引擎网址,对大多数人来说,早就是百科全书一般的存在:2013 年的某一天,谷歌官网有 5 分钟无法登陆,全球互联网用户的在线率下降了 40 %。好像大家失去了那个搜索框,网络冲浪板也被夺去了。

零点几秒获取上万个链接,发展不过三十年的搜索引擎公司,的确也在努力成为你一切问题的答案。
最初,它是 1990 年一个名叫 Archie 的程序,可以自动索引互联网上匿名 FTP 网站文件。当时还完全称不上是搜索引擎,但可以说是它们的鼻祖。
基于这一原理和之后的一系列发展,1994 年,出现了我们较为熟悉的名字:Yahoo,算是收录了大量链接的数据库目录检索;Google, 在 1998 年之前,是两个学生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在车库里研究出的一个名为 Backrub(搓背)的小项目(按照现在的语言习惯,「搜索」就是「搓背一下」)。


之后改为 Google 这个名字,来源于数学名词 Googol,意思是 10 的 100 次方。在这个词上做微小改变,据说是借以显示公司的使命:我们拥有网上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
至于百度和更近的Bing,都是之后的事了。
从 Google 的「进化」过程,能大概看出搜索引擎如何让我们有理由变得更懒,以及把自己的生活和记忆托付出去。
最初,一个关键词换来的是干巴巴的 10 条链接,人们按需点击。
但如果那个关键词是一个颜色,一种动物或植物呢?单纯的文字描述还是无趣了些。
于是,2005 年,搜索结果中开始直接显示图片;2007 年是地图,确切到门牌号;2009 年,对于数据类的结果,他们给出了更直观的,能够看到近年变化的图表;2013 年,搜索一家餐厅,可以一键打给它订位,还能从下面的评论中得到些建议……
现在提起这些功能,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而在想到一部电影,一家餐厅,一个新闻时,我们还会条件反射地打开特定 App 的搜索框,获得更具指向性的结果。(想想手机中的豆瓣、微博、大众点评……)
搜索之后得不到的答案,再去请教别人,也变成一种习惯和礼貌。那个放大镜标志通向的,好像是我们大脑的外接硬盘,需要的时候查看一眼就好。
Google 在去年还升级了自己的纠错功能。随手打错的字,输入到一半的句子……按他们的说法,都能更准确地猜到你想要的结果了。
科学家说,人们在这个时代已经无法拒绝使用某项技术了。虽然没必要,但也有人担心,对搜索引擎的过度依赖,我们不会因为这样变傻吗?
“那个演员在另一部电影也出现过……等等我查一下。”接着,搜索引擎告诉你一个事实结果。你在当下看到,念出那个名字,于是大脑多了一段可能只会停留数小时的记忆。
除了对结果的真伪无法判断之外,至少,我们记忆的本质被搜索引擎改变了。
想想我们从小接受知识的途径,可能是父母讲的一个故事,学校里的一堂课,书籍中的一段话,有对应的语境,完整的上下文。一个小知识点参与到了大脑的网络里,用的时候找起来很容易。
而互联网中获取的信息呢,快是快,但没得到你大脑的整理,分分钟被抛弃。
为此,科学家们也想出了反抗记忆被「Google」化的方法:碎片信息缺少语境,那就为它们创造一些啊。
比如,把这个知识点写下来(学生时代的「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画出那个场景,或者为它编一个故事讲给朋友听……除此之外,暂时还没有类似给你大脑植入记忆芯片的高科技解决方法。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那一秒想要得到的答案,只需要停留在那一秒就够了吧。毕竟下一次想不起来时,还可以再次打开搜索引擎。
来源:开眼的
本文来自作者[一吃就胖小羽沫]投稿,不代表酷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osku.vip/sjzx/2025sop04-842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酷展号的签约作者“一吃就胖小羽沫”!
希望本篇文章《yahoo收录(总是从搜索引擎找答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酷展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