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华北的侵略、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的国民党军正以重兵向苏区腹地进攻。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以红7军团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出动,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以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调动与牵制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下辖第3个师,共6000余人。寻淮洲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曾洪易(后叛变)为中共中央随军代表。
7月7日,红七军团在红九军团的护送下,从瑞金出发,经长汀、清流、永安、攻占大田,红七军团遂正式宣布对外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活动。
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宣言宣布了“派遣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的行动,表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愿意同全中国的民众一起以民族革命战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为什么要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
三十年代初期,国内形势错综复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我东北、华北,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内阶级关系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全国人民纷纷要求停止内战,抗日救亡。但是,蒋介石无视全国人民的愿望,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口号,顽固地坚持对日妥协投降和加紧扩大内战的反革命政策。内忧外患,阴霾笼罩整个中国。
与此同时,党内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着中央。第四次反“围剿”以前,他们就排挤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央苏区和红军的领导。1933年,临时中央从白区迁入苏区,到第五次反“围剿”时,“左”倾的军事指导方针已在红军中取得统治地位。他们完全摒弃了毛泽东同志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从军事冒险主义到军事保守主义,实行消极防御方针,造成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已由原来的纵横各近千里,缩小到各三百余里,周围敌重兵压境,并不断向我中心区进逼,军事形势十分危急。
两阶段作战 闽浙皖赣共三十余次重要战斗
这次北上行动,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七月初,红军第七军团从瑞金出发,先后转战于闽中、闽东、闽北、浙西、浙皖边和皖赣边,十月下旬到达闽浙赣(即赣东北)苏区。
第二阶段:十一月初,红七军团与原在赣东北的红军第十军合编为红军第十军团,继续担负抗日先遣队的任务,转战于浙皖边、皖赣边和皖南。
两个阶段共历时六个多月,行程五千六百多里,沿途且战且走,先后进行了樟湖坂、福州、桃源、罗源、庆元、清湖、大陈、分水、旌德和谭家桥等三十余次重要战斗,一度震动了福州、杭州、徽州、芜湖以至蒋介石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对于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推动抗日运动发展,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以及策应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国民党军围追堵截 方志敏被捕英勇就义
然而,在蒋介石调集大军不间断地围追堵截下,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这次进军始终难以摆脱被动的处境。
1935年1月中旬,向闽浙赣苏区转移。进至德兴县港头村时,遭国民党军绝对优势兵力袭击,部队被截成两段,主力约2000人,被合围于怀玉山地区。经7昼夜顽强战斗,指战员大部牺牲,方志敏、刘畴西在突围中被俘,后于南昌英勇就义。先头部队1000余人在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突过封锁线进入闽浙赣苏区,经过整编,组成500余人的红军挺进师。
△方志敏(中)、刘畴西(左)、王如痴在狱中(资料图)
500红军突破封锁线 坚持三年游击
此后,挺进师在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英率领下,转战至浙南,开辟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时,这支部队编入了新四军第二支队,重新北上,投入了抗日斗争的洪流。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进军虽然失败了,然而由方志敏等同志领导的广大指战员和烈士们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已成为红军斗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一页,将永垂青史!”—— 粟裕
(资料来源:新华网 解放日报1981年7月26日文章《粟裕: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本文来自作者[又晴]投稿,不代表酷展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iosku.vip/shenghe/2025sop04-1093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酷展号的签约作者“又晴”!
希望本篇文章《且战且走(抗战史上的今天红军先遣队开始北上抗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酷展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 1934年夏,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扩大对华北的侵略、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的国民党军正以重兵向苏区腹地进攻。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